垃圾分類-政策不斷更新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12月21日下午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研究“十三五”規劃綱要確定的165項重大工程項目進展和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等工作。其中指出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關系13億多人生活環境改善,關系垃圾能不能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要加快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垃圾處理系統,形成以法治為基礎、政府推動、全民參與、城鄉統籌、因地制宜的垃圾分類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類制度覆蓋范圍。
《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法案于2017年3月18日經國務院同意,轉發給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且要求認真貫徹執行。《方案》提出到2020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類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生活垃圾分類模式,在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
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城市應于2017年底前制定出臺辦法,細化垃圾分類相關要求,在對有害垃圾分類的基礎上,合理選擇其它類別進行分類。
近期2017年11月30日,在廈門舉行的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現場會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王蒙徽說,到2020年,各城市全面推行垃圾分類制度,基本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公共機構普遍實行垃圾分類,作為先行先試的46個城市要初步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
垃圾分類進程緩慢
民眾分類意識的不足、分類知識的欠缺以及當前垃圾桶上分類標識的模糊和整個垃圾分類回收鏈條的不完整,都造成了垃圾分類難以真正推進。
居民對垃圾分類收集認識不夠。雖然都知道垃圾分類處理的重要性,但同樣也存在著一個困惑:到底什么是可回收的,什么又是不可回收的?大多數人都知道,金屬和易拉罐瓶子屬于可回收,但其他的垃圾,并沒有人告訴他們,到底是不是可回收的垃圾,為了方便,也只好憑感覺隨意扔放了。有的居民缺乏環保意識,對環境保護漠不關心,有的小區雖有設施,但形同虛設。
其次,居民小區對垃圾分類處理能力不夠。部分本可回收的垃圾苦于尋找不到回收渠道,沒有分類收運的設施或設備,將分類的垃圾混合運輸,挫傷了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另外,小區垃圾分類和生化處理配套設施規劃不全也影響了小區垃圾分類。
尚未建立完善的分類體系也是垃圾分類如此困難的原因之一。如果僅僅想憑借環衛工人的力量來進行垃圾分類,顯然不太現實。而這樣,也使得垃圾分類陷入了一個比較尷尬的境地:即使垃圾在街頭、小區內被分類了,回到中轉站后,又會難以分類處理,最終只能是“分了又合”。
如何切實推進
1.試點先行積累經驗
早在2000年,杭州就是8個全國首批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之一;經過15年探索,又成為國家第一批26個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城市之一。不僅如此,目前浙江省所有市、縣均實現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全覆蓋,每個市、縣都有1座及以上末端處置設施;縣以上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9.26%,無害化處理率位居全國前列。
2013年,浙江推廣農村垃圾減量化資源化試點,成效顯著。截至2015年底,全省設區市城區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覆蓋面超過50%,縣以上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9.3%;全省農村生活垃圾集中處理覆蓋率超過90%,4500個省級生活垃圾分類與減量試點村每年可減少垃圾40多萬噸。
截至2015年底,浙江已有83個縣(市、區)的4500個建制村,對垃圾進行三化處理。如今,浙江又有更高目標:力爭到2020年,全省50%的建制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達到省級標準,縣以上城市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浙江的成功案例也是值得其他城市學習效仿
2.互聯網+,聯合發展
近年來,永平資源在垃圾分類和再生資源回收綜合利用方面,創新求變,大膽探索,依靠自身優勢,圍繞再生資源+垃圾分類市場與環衛一體化相結合這一新型回收模式做文章,建立了以智慧回收、智慧物流、智慧環衛為主體的回收體系,實現了“智慧回收+智慧物流+智慧環衛”的無縫銜接。公司通過反復市場調研,從去年開始,傾力打造新型再生資源回收模式 – 回收聯盟連鎖模式。利用物聯網大數據,采用源頭回收控制體系來控制資源,達到有資源就有定價權,進行“智慧源頭回收+精細化分選加工+智慧物流配送+互聯網數據庫存儲”,從源頭分類、中間收運到末端處置和高值利用的全方位、一站式服務。形成“互聯網+再生資源”線上、線下資源的無縫銜接、創新回收交易新模式。
目前,永平回收聯盟的回收模式分“城市”和“農村”兩種模式。兩種模式各自根據不同的居民生活習性特點來進行組織資源回收及資源綜合利用,實施“減量化、無害化、再利用、資源化”過程,充分達到循環再利用。
相較于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相對簡單易行,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機制的建立則受到垃圾體量大、公民自覺意識不夠、約束機制缺乏、市場適應性和技術路線不明確等多種因素困擾。除了城市外,還亟須填補農村垃圾分類處理的短板,減少因垃圾隨意堆放和丟棄造成的土地和水資源污染。農村的垃圾分類處理,需要從資金、技術和人員等方面進行規劃,納入公共財政預算。合理的城鄉統籌“污染者付費”制度、適度的社會資本參與,是現階段解決農村垃圾處理特別是運營資金不足難題的主要途徑。
3.多部門聯合合作,共同發展
加快推廣垃圾分類,離不開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積極作為,也需要各級政府在工作中予以貫徹落實,切實把垃圾分類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要制定一套完善的垃圾處理法規和標準。在理順機制的前提下,將生活化垃圾分類處理的社會動員,納入依法實施的軌道上,通過強制依法實施,使居民及單位形成垃圾分類習慣。與此同時,各地政府和相關部門還應推進垃圾分類投放等環節的法治化、制度化,建立相應的法律制度,及時對涉及生活垃圾處理的相關法律法規進行修訂。
而各地區、各部門只有加強領導、廣泛動員、群策群力,用綜合的、全局的思維來系統謀劃、統籌協調,加快垃圾分類工作,垃圾分類才能真正成為民眾的日常生活習慣。
最后就是習慣養成教育,使之成為公眾的自覺意識與行為;在分類知識普及、行為習慣初步建立之后,可以對不分類行為予以處罰。蔡建國建議,要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全社會對垃圾的危害和垃圾分類處理重要性的認識,使得群眾逐步自覺進行垃圾分類。
相信隨著立法的完備、優惠政策的促進、社會意識的廣泛參與,垃圾分類也能夠更好的推廣與執行。
Copyright © 2010 secaide.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SEO培訓 上海應廣實業有限公司 10021801號 滬ICP備16018036號-1 滬(寶)應急管危經許[2021]200463